从黄河岸边激情澎湃的“村BA”赛场在线配资门户官网,到渤海渔村热闹非凡的祭海节,从农家书屋的琅琅书声到文化书院的特色课堂,东营市始终将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“根与魂”,通过搭建平台激发民间活力、挖掘资源创造价值、精准配送文化服务,书写着一幅“文化兴则乡村兴”的生动画卷。
搭台聚活力,让乡土文化“热”在民间
夏夜的垦利区市民活动中心东篮球场,19支来自镇街的乡村球队正在这里鏖战,场边白发老者与垂髫孩童并肩呐喊,本村拉拉队的欢呼声浪几乎要掀翻夜空。这是垦利区第三届乡村篮球赛的现场,让整个盛夏都沸腾起来。
“以前农闲时,大家伙儿不是打牌就是闲聊,自从村里组建了篮球队,年轻人有了奔头,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。”西双河篮球队队长祝振峰说道。比赛结束后,双方球员席地而坐共饮绿豆汤,笑声里流淌的是“以赛聚心”的乡情暖流。近年来,东营始终坚信“群众是文化的主角”,着力搭建让群众“唱主角”的平台,让乡土文化从“被动接受”转向“主动创造”。在组织机制上,延续“政府主导、镇街联动、群众参与”的传统,同时引入专业力量提升品质,垦利“村BA”首次引入专业赛事运营团队,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宣传网络,30名裁判员经“理论+实战”专项培训,让赛事既保留乡土味,又彰显专业性。更重要的是“问需于民”,筹委会吸纳28条基层建议,覆盖7个镇街,最终实现“村村有球队、乡乡燃战火”的全民参与盛况。不止于“村BA”,东营的乡土文化舞台正愈发多元。全市各地广泛开展“村晚”“村歌”“村舞”“村超”等活动,如广饶县的广场舞大赛、河口区的渔家秧歌表演、东营区的广场舞联赛,群众从“台下看”变成“台上演”,文化热情被彻底点燃,乡土大地上处处涌动着文化创造的热潮。
挖潜创价值,让文化资源“活”出效益
“一拜沧海赐福泽,二祈鱼虾满船舱……”垦利区在红光老十五村举办以"祭海祈福,品味开凌梭,共赏滨海风情"为主题的2025红光开海仪式暨开凌梭美食节。身着传统服饰的渔民们摆上祭品,主祭人领诵祭文,游客驻足感受延续百年的渔家文化。
谁能想到,这个如今“文化味”十足的渔村,曾困在“靠海吃海”的单一模式里。“以前祭海就是村里几个人的事,哪敢想能变成‘金名片’!”王大爷感慨道。老十五村曾是典型的传统渔村,村民多以近海捕捞为生,1.6万亩集体土地多为盐碱滩涂,文化资源如同深埋滩涂的“宝藏”,鲜有人问津。转折始于2020年“新渔民计划”,村党支部书记崔建玉带着党员深挖渔家文化,将“红光祭海节”“开凌梭美食节”等民俗活动从“自家过”变成“大家乐”,擦亮“红光祭海节”品牌,还推出“渔家有喜”婚俗表演,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渔家文化;同时打造“遇渔”品牌,线上+线下销售虾酱、咸鱼等“土味”特产,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。如今,老十五村已形成“养殖+加工+旅游”的三产融合链条,搭建电商销售服务中心,带动200多名渔民发家致富,文化赋能让“靠海吃海”变成了“用海生金”。东营市做足“文化挖潜”工作,着眼于“黄河文化、渤海渔盐文化、红色文化”三大根脉,系统梳理乡村历史文化资源,让“沉睡”的遗产变成“鲜活”的资产。一方面,深入挖掘农耕、渔盐等特色文化,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、乡村记忆博物馆,开展编村史、展村史活动。如广饶县大王镇整理村史资料20余万字,让“红色堡垒村”的故事代代相传;河口区孤岛镇打造“东方红老物件展馆”特色文化阵地,弘扬红色文化。另一方面,推动“文化+产业”深度融合,让文化资源产生经济效益。如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宏社区开设非遗苇编创梦手工坊,为300多名居民提供灵活就业岗位。
精准送服务,让文化惠民“暖”到民心
东营区六户镇武王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,传统、新创吕剧剧目接连登场。村民王阿姨搬着小板凳坐在前排,听得入了迷,“这戏唱到了咱心坎里,既好听又受教育!”这场演出不仅有传统剧目,更有新创作品,将“厚养礼葬”“抵制高价彩礼”等理念融入剧情,让移风易俗的新风随吕韵悠扬传遍乡村。
送戏下乡,只是东营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一个缩影。过去,农村文化服务常面临“供不对需”的困境:城里的话剧下乡没人看,村民想听的地方戏却难觅踪迹。为此,东营市创新推行“按需点单、精准配送”机制,从“送什么看什么”变成“要什么送什么”。六户镇的实践颇具代表性:他们通过村民微信群、村头议事会收集需求,然后对接文艺团体,“订单式”开展吕剧演出、读书分享、露天观影等活动,真正的让活动“贴着群众心”。
更系统的探索来自文化社区(书院)的“加减乘除”工作法。在东营,文化书院不是简单的“活动室”,而是优质文化资源的“中转站”和群众文化生活的“聚能环”。“空间做加法”,整合1.6万平方米办公用房,开放390个文体活动室,甚至利用楼道、连廊打造130余处“文明微场景”,让群众“抬脚就能进”;“管理做减法”,将书院建设与文明实践、基层治理结合,推出440项优质文化资源目录清单,群众扫码就能“点单”;“服务做乘法”,吸纳400余个部门单位、60余家社会组织成为“合伙人”,推出10大类100余项特色课程,满足全年龄段需求;“纾困做除法”,通过书院议事厅、好人工作室等平台,化解邻里矛盾,倡树文明新风。通过文化社区(书院)建设,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、直通乡村。
乡土文化赋能东营乡村全面振兴、涵养村庄独特文化气质、满足群众深层次精神需求、赋能文化和产业融合发展。当文化创造凝聚人心,文化资源创造财富在线配资门户官网,优质文化服务温暖民心,东营的乡村便有了“既要金山银山,也要文化富矿”的底气。东营市将继续深耕乡土文化沃土,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和文化产业化发展,给予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、满足感、幸福感。(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)
顺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